官术网 > 玄幻奇幻 > 华娱风暴 > 第一百零三章 好莱坞规好则

?    离开江家,李玲载着陈晓峰、何生,开着车,驶向来的方向。

    八月的季节,天气有些闷热,这时候的汽车还没有空调,李玲按了按按钮,把车顶上的天窗打开,一阵阵清风迎面而来,让人格外的清爽。

    陈晓峰本来有些在发呆,他在回想自己来好莱坞这段时间的行为,发现自己有些骄傲自大了。

    清风吹来,让他打了个颤栗,清醒过来,只感觉浑身上下,一阵阵爽快。

    “阿玲,先不要回比弗利山庄。”陈晓峰想了想开口对开车的李玲说道。

    “不会山庄?峰哥还有其他事嘛?”李玲有些奇怪,减慢了车速,一边看着前边的道路,一边向车后座的陈晓峰问道。

    陈晓峰思索了一会儿,没有回答李玲的问题,而是反问道:“阿玲,洛杉矶有什么地方可以查找资料的嘛?”

    陈晓峰心里有些感叹,这一点还是二十一世纪好呀,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手机一搜索,不就什么事都知道了。

    “峰哥,你要查找资料?”李玲有些奇怪,心里在猜测他要找些什么资料。

    陈晓峰点了点头,他发现自己在香港找的有关好莱坞的资料太笼统了,对自己现在没有一点儿帮助,还是要就近在洛杉矶找一些好莱坞的发展资料,以及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变革。

    李玲想了一会儿,开口建议道:“峰哥,要不还是去我们学校吧?南加大图书馆里面资料应该挺齐全的。”

    “也好。”陈晓峰点头同意,南加大作为好莱坞联合院校,里面应该有好莱坞电影体系的详细资料。

    听到陈晓峰同意,李玲把车子转了个方向,往南加大开去。

    人还是同样的人,可是关系已经变了,上一次是一个导游、一个老板,这一次却是一对情侣,两人手拉手走进了南加大的图书馆。

    陈晓峰在图书馆里,找了一大堆电影方面有关的书籍,认真的看了起来,什么《好莱坞工业体系》、《电影分级制度》、《大片场制度》、《好莱坞崛起》等等。

    电影说到底是个产业,是一个可以盈利的产业,所以它也必然伴随着电影的盈利途径而变化。

    电影从开始到收益,可以分成三大步骤,拍摄、发行、上映。

    好莱坞电影制度可以分为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好莱坞黄金初期的制片厂制度;第二个时期,独立片制度。

    在好莱坞初次崛起的黄金时期,有一大片制片老板在好莱坞崛起。这些制片厂的老板们就象现代版的海盗船长,在没有航道的海域斗胆破浪,以数以百万计的资金作为筹码,凭着原始的本能,揣测观众心态,炮制出他们愿意掏钱观赏的产品。

    这些老板就象君主一样统治着他们的制片厂,在理解和监察每一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倾注着他们各自独一的个性和人格。尽管都未曾接受正规教育,但他们都知道电影应该包含的元素,而且他们大都表现出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儒雅风范。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不折不扣的“戏班子老板”,创造出一代代明星并构建了好莱坞传统。

    这些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巨贾们,在好莱坞创建了他们自己的个人王国,聚敛起雄厚的财富,行使着巨大的权力。

    在其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天才并获得了作出创造性决断所必备的技能。他们身兼君主和家长的职能,掌管着制片厂的各个方面:召集会议、审看样片、视察拍摄现场,对制片厂的一切大小事务运筹决断。

    他们的管理方法也许谈不上文明和高雅,更无高深的理论和广博的学问,然而,他们却能娴熟地在广大观众的需求和严酷的商业意识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正是这些来自于大众的大亨们决定了电影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的大众属性。遥想默片时代的好莱坞,一张六毛五分钱的电影票就可以在铺设大理石地面、装点烫金内饰的电影宫殿内买到一个舒适的座位,外加伺候到人的免费咖啡,还有一个四人弦乐队在背景卖力地演奏。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及其统领的电影王国就在这无数个“六毛五”的堆积上建立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

    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拥有着大量的院线,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美影片的上映和发行。

    这样一来,制片公司的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

    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就是第一个时期,大制场厂制度,制片公司的制片人作为电影开拍到上映整个过程的主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大制片厂拥有大量的影院,控制着全美电影上映情况。

    而第二个时期是独立制片制度,这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法律明确禁止了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也就是说大制片厂不能垂直管理电影院线,此时大量独立制片公司崛起,和好莱坞八大并列。

    而此事的起源却恰恰就是八大巨头之一的派拉蒙电影公司。

    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建于1912年5月,比环球电影公司还要早上一个月,在好莱坞八大公司中资格最老。创建之初,派拉蒙就拥有大量的电影院,同时兼营制片业务。派拉蒙的两位创始人阿道夫·楚科尔和杰西·拉斯基都是目光远大的杰出人物,他们最早认识到明星的威力,早期电影明星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斯格洛丽·亚旺森和鲁道夫·瓦伦蒂诺都是他们的签约演员。

    派拉蒙因为过于强大,所以在二十年代就被政府的反垄断部门盯上,到了1948年,联邦最高法院颁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派拉蒙不得已出售了一批电影院,这家老牌公司因此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五十年代电影观众大量流失,派拉蒙又开始削减电影制作的数量。

    而与此同时好莱坞其他几大电影公司巨头,也纷纷出售手中的影院,成为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不得不放弃电影院线这一块业务。

    而这也恰恰是独立电影公司能够崛起,与好莱坞八大并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除此之外,明星制度也是一直贯穿于好莱坞的发展过程。

    这里的明星,不仅仅指的是演员,还有导演、编剧等。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

    而随着电影明星在电影中的地位的慢慢提高,明星们开始对自己的片酬感到太低,于是开始与制片公司讨价还价。

    而这种事情一般都需要一个第三者来缓冲,既不影响两者的合作,又能够帮助两方达成协议。而与此同时,经纪人或者是经纪人公司作为一个新型的职业出现了,经纪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明星在制片公司面前的地位。

    经纪人是指为各种经纪活动牵线搭桥而从中收取佣金的个人或组织。明星经纪人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艺人出名后帮助艺人处理一些事情的"服务型经纪人"。其二是具有开拓市场能力的"专业型经纪人",他们开发艺人的潜质,帮助艺人寻找机会。这样的经纪人懂艺术、会管理,依托广泛的社会关系,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善于经营的头脑,"包装"艺人。我们目前所提的多是第二类经纪人。

    经纪人的工作很多,很琐碎。艺人没有签约之前,要做调查,了解艺人的人品、才艺;签约之后要做好艺人的推广与宣传工作,根据艺人各自的特点,为他们确定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把他们推出去,使他们成为"腕儿"。经纪人和演员是一种很复杂的关系。"我们会是同事、朋友、合作伙伴……。

    但前提是,经纪人首先要有责任感,要付出足够的精力,这样才能得到艺人的信任。经纪人要用心去呵护艺人,但一定要客观,不能太过感性。这样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朝夕相伴难免将双方的生活融为一体,了解深入后,不免欣赏对方,有时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什么都好。但经纪人必须客观,这对艺人的发展很重要。"

(https://www.tbxsww.com/html/54/54754/14536966.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ww.com.tbxsww.com